宋湘

宋湘(1757~1826)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 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

对联

  罕见的对联奇才。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形式之一,源远流长,至明清年间极为鼎盛。明朝文征明、祝枝山、唐伯虎、解缙、徐文长,清朝纪晓岚、郑板桥、宋湘等是其中佼佼者,他们所作的对联深为人们喜爱,在民间广为传颂。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迭迭,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诸君静坐片时,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教春秋佳日过。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驿站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你解下数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须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

  ——清嘉庆10年,宋湘从京都回广东路过南粤雄关梅岭,在岭南驿站旁边一凉亭歇息时,见北往南来,过客匆匆,油然而生万千感慨,撰写150字长联于驿站墙壁上,尽情刻划了沧桑世态、苦涩人生。

  “顺睦康宁雍焉乾德嘉千古;治平熙泰正是隆恩庆万年。”

  ——宋湘供职翰林时所撰贺皇帝寿诞联,横额为“上大人”。顺治以始,五代皇帝年号均嵌于联中,可谓善颂善祷,兼且一笔好字,在诸贺联中显得特别醒目,嘉庆皇帝看后龙颜大悦,封湘为“广东第一才子”。

  “城收万景近;天放一山来。”

  ——嘉庆7年,宋湘到潮州登东门楼花厅观景,有感而作。生机勃勃,气势不凡。

  “千秋出师表;五月渡沪人。”

  ——嘉庆12年(1807),宋湘任四川乡试主考,过泸水凭吊古战场时所作,表达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无比崇敬。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

  ——嘉庆18年,宋湘游云南昆明大观楼所作。意境辽阔,胸怀旷达,与孙髯翁长联一并为人传颂。

  “南岭古人瞻北斗;东坡今日住西湖。”

  ——传说宋湘赴广州考试时,苦于盘缠不足,途经惠州时,求助于惠州太守伊秉绶,伊太守谓:“知君高才,若能五步成联,联中嵌东南西北四字,即为君治装。”宋略不思索,援笔立就,令太守大为赞叹,有“曹子建七步成诗,宋芷湾五步成联”之誉。

  “云浓公且停踪去;川广吾曾待渡来。”

  ——宋湘中解元荣归故里时,曾与夫人曹氏回娘家,在白渡罗寨村渡口等船时,大雨骤降,淋得浑身透湿,后即倡议并捐资于渡口修亭,为之书亭名“得雨得亭”及以上柱联。

  “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缺,造桥以渡之。炼石者谁?女娲氏也;造桥者谁?芳名列后:……”

  ——宋湘为嘉应州(今梅州)大埔县撰写的建桥募捐联。新颖奇特,通俗易懂。是联出后,人们广为传颂,争着慷慨解囊,很快筹足资金,在大埔通往龙岩的路上,建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石拱桥。此桥至今历两百余年,依然完好。宋湘撰写的募捐联和乐捐者姓名刻于大桥石碑上,桥柱上还刻着一副相传亦为宋湘撰写的对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仙藏丹桂宫中。”

  民间流传不少宋湘应对之作(一般为别人出上联,宋湘对下联),幽默诙谐,生动风趣。如:

  “雨打门前芭蕉叶烂;风吹窗外瓜棚藤落。”

  “黄昏过河,脚踏满天星斗;清晨拆画,手卷万里江山。”

  “泥中捉滑,不知泥滑滑滑;花下焚香,难辨花香香香。”

  “白渡桥头,白屋白鸡啼白昼;黄泥墩上,黄沙黄狗吠黄昏。”

  “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

  “满堂古画,龙不吟,虎不啸,鸟不唱啼,雀不鸣叫,闯进使子,可笑可笑!

  一盘棋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刀枪,喊斩将军,仓皇仓皇。”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是柴;巾长帐中女子好,少女更妙。”

  “旧岁因赊,赊来赊去,一副本钱浮在水;今年要现,现买现卖,三分利息稳如山。”

  “东鸟西飞,满地凤凰难下足;南龙北跃,一江虾蟹尽低头。”

  “竹笋如枪,青鸟焉能枪上立;菖莆似剑,黄蜂专向剑中行。”

  “一盏孤灯,走南走北;三更半夜,讲东讲西。”

  “南客栈北客栈南北客栈客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螺尖蚌扁鳖甲圆,满盘皆壳;鳅短鳝长鲶嘴阔,一篓无鳞。”

  附录:宋湘巧对

  在宋湘的家乡粤东嘉应州象湖村(今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创赋村),流传着宋湘许多动人的故事与传说。据说,宋湘七岁能诗文,联对更是他的拿手好戏,人称他是“神童”。九岁那年,宋湘去参加考试。由于动身迟,去到考场时大门己关,考试将要开始。宋湘心急,就狠劲擂门。主考官听到擂门声,心想:“谁敢这样放肆”开门一看,见一小孩闯了进来。便说道:“去去去,小家伙,考场不是你游玩的地方,就要封考场了。”

  宋湘说:“我是来参加考试的,你怎么叫我出去呢”

  主考官说:“你小小年纪考什么试,不要混闹了,快出去!”

  “甘罗十二为宰相,我都九岁了,难道还不能考一个秀才”宋湘不服气地说。

  “嗬,好大的口气!”主考官看看还有一些时间,便说:“好,就这样,我出一联给你对,对得上,给你考.对不上,你出去。”

  宋湘说:“请出题。”

  主考官想了想,说:“河水推沙粗在后。”笑宋湘考试后到,差点错过时间,是个粗人。

  宋湘随即回答道:“风车放谷‘甏’(精的反义)先行。”

  主考官见宋湘才思如此敏捷,大为惊异,就让他参加考试,并荐拔为第一名。

生平

  宋湘(1756~1826年),号芷湾,梅州市梅县区白渡镇象湖村人。其父为私塾教师。他7岁入蒙馆就读,聪敏过人,9岁能文,出口成章。

  乾隆三十三年(1768),应嘉应州童子试,名列榜首。次年应童子科试,又居第一。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三年(1770~1778),宋湘在家一边读书一边务农。

  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嘉应州学宫就读。同年应府官及学政小考,中秀才。后在广州粤秀书院就读,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因家贫,往往卖文自给。乾隆五十七年(1792)秋,宋湘37岁参加乡试,才压群芳,荣登榜首,成为解元。后在京曾在镶黄旗觉罗官学校任教习,他第一本诗集《不易居斋集》创作于此时。

  嘉庆四年(1799),参加会试,旋应殿试,中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时年44岁。同年10月,因父在家病逝,返回故里。

  嘉庆六年(1801),宋湘应惠州知府伊秉绶邀请,任教惠州丰湖书院,在此他写下不少诗篇,编入《丰湖漫草》和《丰湖续草》,并留下不少墨迹。嘉庆七年,宋湘因避当地战乱,离惠州转居羊城,出任广州“粤秀书院”院长,梅州从学者众。

  嘉庆十年(1805)冬,重赴北京,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国史馆总纂主编儒林、文苑两传、教习庶吉士等职。十二年秋,派往四川主乡试,十三年秋前往贵州主乡试。

  嘉庆十八年(1813),宋湘时年58岁,万里南行出守云南曲靖、广南、永昌诸府,沿途触景生情,写下了不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编入《南行草》。他在云南为官13年,实职是曲靖知府,中间曾代理广南、大理、顺宁、永昌、楚雄等府及迤西、迤南道尹,在吏治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清史列传》、《广东通志》、《嘉应州志》均有记载。他把薪俸大部用于振兴地方公益事业上,受到广泛的赞扬。史载,他初至曲靖,适水患之后,灾黎遍地。不堪寓目,便领众修城治水;后到马龙州,见地瘠民贫,便捐出俸银购新纺车500架和一批棉花,令其妻素云教妇女纺织,以解决人民的生活困难,人们感恩称所织之布为“宋公布”。宋湘在广南府时,见城内地高,饮用水困难,便捐款并亲自勘测水源,凿东、西二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饮用;代迤西遭尹时,所属地方大饥,瘟疫流行,他捐俸赈恤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在任权永昌府时,见郡有永保书院久废,捐俸银170两,修复书院,促文教渐兴。其在滇为官之治绩,百姓莫不感恩戴德,当地人塑宋湘生像,建生祠,立碑祀奉。此外,为诸志所不及载之“点苍山造林”一大事,亦为宋湘之业绩。宋湘留滇13载,对云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极其热爱。苍山、洱海、大理三塔,滇池大观楼,澜沧东铁索桥等,是他反复高吟的对象。尤为可贵的是,在这些边疆风物作品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的诗作总集《红杏山房集》及在滇所写诗《滇蹄集》,就是滇任上(道光四年)付刻刊行的。

  道光五年(1825),宋湘年届古稀,始调离云南,提升为湖北督粮道。次年正月三十日,71岁的宋湘,奉谕统筹漕河全局,亲自统率东南漕河粮船3000艘,任务繁重,他栉风沐雨,乘舟督粮,直至长逝为止。曾写诗道:“若问老夫今日事,春风扶上督粮船”。途经汉阳,登临龟山麓之古琴台,还兴致勃勃地以竹叶题写了“伯牙琴台题壁”一首长歌,编入《楚艘吟》中。

  宋湘还精于书法,是清代著名书画名家之一。查考宋湘一生,他集诗人、清官、教育家、书法家于一身,为国为民有卓越贡献。清道光六年(1826)十二月二十五日寅时,宋湘由于过度劳累,在睡眠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逝后无钱办葬,灵柩奉旨从湖北移归梅县故乡,寄厝于城西教子岌,后迁入白渡镰子凹地方。民国6年(1917),梅县县长林玉闽慕其名,邀请白渡父老。募捐款项,在白渡圩背山修墓安葬,另勒碑铭刻宋湘遗像和“像赞”,置于梅城南门八角亭,后移回宋湘故居,今犹存。

  宋湘为官期间,薪俸大部分用于为民众谋福利,家徒四壁,存银无几,惟诗文墨宝颇丰,为封建官僚中所鲜见。

  建国后,宋湘被评为"梅州八贤"之一,其铜像立于梅州大会堂,供后人瞻仰。

宋湘故居

  宋湘《家园杂忆四十韵》描绘了出身家世和故乡风物:

  “籍隶梅州古,邦名白渡前。衡门当水曲,老屋负崖巅。”“鳞次比邻接,瓜绵一脉延。世吾过二十,族众约三千。”“鸡犬家家有,桑麻处处连,先畴耕共牧,旧泽诵兼弦。”“是岸排篁竹,逢桥有木棉。楼浓红杏雨,溪淡绿杨烟。”

  宋湘故居京兆堂,始建于明嘉靖(1522-1566)年间,历代屡有修葺,坐东朝西,背靠矮山,前低后高,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悬山式堂屋,三堂四横,中轴对称,夯墙抬梁,土木石结构,白墙灰瓦。故居外有南北横屋,内屋有三堂四廊两天井,北面横屋有房14间,南面横屋有房13间,内堂屋有房28间,前有照墙,外设斗门楼。

  门楼坐南向北,门楼左右设“石鼓户对”,门额楷书“太史第”,门联“赋梅世第,编竹元家”,这彰显屋主进士及第、官至编修。跨过门楼,进入院内,是宽阔的门坪,砌有照墙围护,正大门额署“解元”,门联“象贤衍庆,崇德流徽”;进入大门,见大门后门额挂“进士”匾。在下堂,可以看到故居厅堂内外,极少雕饰,质朴无华,与客家民居差别不大。据说,宋湘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清官廉吏,虽身居高位,薪俸优厚,却“身与民俱瘦”,其俸银大部分都慨捐为民造福。

  堂内厅里多有对联,富有诗文风雅。中堂正墙两面挂宋湘题并书对联“礼乐农桑今之三代,和亲康乐古为一书”。中堂右墙挂有宋湘少时题于家乡安丰寺之山形诗。这首诗乍看似塔,细看如山,上有八个“山”字镶嵌其上。经村中老人宋华光介绍,这是宋湘独创的山形诗体。全诗八句五十六字:“山外青山路曲弯,高山流水响潺潺。深山百鸟声声叫,路上行人万里难。劝君莫做江湖客,饥寒夜夜在山间。人人说道东山远,我到东山八座山。”仔细诵读,发现其与中国诗词环形体、回形体相媲美。低吟浅唱,仿至深山密林,行走林间小径,景秀水美,路艰且难,流连忘返。我们随后移步到上堂,这里设凹式神龛屏风,上端楷书“京兆堂”,左右龙柱各有长联。据介绍,宋湘71岁卒于武汉湖北观察署任上。其生卒时间同样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寅时,事极巧合,堪称奇事。

文才

  自言“作诗不用法”,反对摹拟。以“每课艺出粘堂壁,同舍皆惊讶,以为古人文”见长,并且获得“文中骐骥”的美誉。但由于资用乏绝,宋湘还需在课余卖文自给,生意亦颇兴隆,请他写字作文的纸张常常堆满了桌椅。  宋湘历任翰林院编修、云南曲靖知府、湖北督粮道。为人真率,襟抱豪迈,诗书双绝,世誉岭南才子。文采风流,辉耀一世。其诗雄直豪放,哀乐无端,飞行绝迹,磊磊落落,自成一家,深具倜权奇之慨。其书高迈雄劲,如天马行空,气势超凡,兴到之际,随手取物,虽蔗渣竹叶,率意挥洒,出神入化,古意磅礴,人得其尺幅如获拱璧。为官廉明,两袖清风,读书自乐,身后无余物,仅《红杏山房诗抄》传世。

宋湘的诗文

清代:宋湘

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

涂脂传粉画长眉,按拍循腔疾复迟。
学过邯郸多少步,可怜挨户卖歌儿。

心源探到古人初,征实翻空总自如。
好把臭皮囊洗净,神仙楼阁在高虚。

豫章出地势轮囷,细草孤花亦可人。
独有五通仙杜老,各还命脉各精神。

学韩学杜学髯苏,自是排场与众殊。
若使自家无曲子,等闲铙鼓与笙芋。

池塘春草妙难寻,泥落空梁苦用心。
若比大江流日夜,哀丝豪竹在知音。

文章妙绝有邱迟,一纸书中百首诗。
正在将军旗鼓处,忽然花杂草长时。

读书万卷真须破,念佛千声好是空。
多少英雄齐下泪,一生缠死笔头中。

清代:宋湘

老屋柴门树打头,
青山屋后水自流。
受书十日九逃学,
恨不先生命牧牛。

清代:宋湘

池塘春草妙难寻,泥落空梁苦用心。
若比大江流日夜,哀丝豪竹在知音。

清代:宋湘

种菜英雄老,游山婚嫁迟。仙名留饮酒,官职折吟诗。

肝胆今谁照,年华有镜知。飞鸿杳天际,独立看云时。

清代:宋湘

此老愁心极,千秋一擅场。不成为稷契,终得掩曹扬。

流落才招取,遭逢事感伤。安排诗作史,有意果苍苍?

清代:宋湘

自许诗堪老,原知死更传。山川书剑过,歌哭日星悬。

发岂风尘白,心犹道路怜。千秋江汉月,寂寞亦娟娟。

清代:宋湘

乍见山河影,西窗一抹痕。渐多微碍树,又上欲当门。

孤客荒吟思,沈疴负酒樽。掩关愁索卧,牢落梦中论。

清代:宋湘

只字堪千古,双鱼抵万金。正闻穷到骨,仍道客关心。

俸半贫交减,恩全贱子深。邺风持好咏,和泪一长吟。

清代:宋湘

落拓深惭国士知,六年席帽此头皮。春风不厌无花果,夜雨还留失着棋。

路向紫阳寻道脉,天低南斗引旌旗。马前咫尺家山近,梦逐星轺过岭时。

清代:宋湘

看看一意慵,宵中疑被酒。下床不唤人,钗子枕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