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训正

陈训正(1872年—1943年),早年字无邪,又字屺怀,号玄婴,室名天婴室,故又号天婴。1872年11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农历十月三十日)诞生于西乡官桥村。祖父克介公经营茶业及钱庄典当业,家中还算得上小康,平素乐善好施,乡中有贤名。其父儒珍(依宝)公在经商途中逝世,年仅39岁,当时,陈训正才只9岁。他是陈布雷之堂兄,著名革命党人、同盟会元老、文化名人、报业家、教育家。

寡母督严 三叔爱护

  陈训正,字屺怀,浙江余姚人,1872年11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农历十月三十日)诞生于西乡官桥村。祖父克介公经营茶业及钱庄典当业,家中还算得上小康,平素乐善好施,乡中有贤名。其父儒珍(依宝)公在经商途中逝世,年仅39岁,当时,陈训正才只9岁,下有两妹,母亲顾氏年轻守寡,情况之悲惨可想而知,幸赖她精明干练,治家有方,平日对子督教严格。陈训正是孝子,每次外出归家,总不忘带点糕果等孝敬母亲。陈训正的父亲去世时,祖父还在,他希望这惟一的孙子能继承他的家业,已约定他到宁波某钱庄去当学徒,谁知克介公不久又逝世,后即作罢。

  陈训正的三叔依仁公见训正秉性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便鼓励他专心读书,将家中众多杂务琐事一身包揽,叔侄两人,相依为命。以后30余年,陈训正之所以能专心治学,献身事业,无后顾之忧,与依仁公作出的牺牲是分不开的。

  正是在其三叔的关爱下,陈训正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应考中举,从此名扬乡里,声噪慈东,被人称为甬上“陈氏三文豪”之一。后来,他感到清廷腐败,外侮日亟,不愿只埋头研究文学,而有志于经世实用之学。1897年间,他即与同乡有识之士集会、结社,与陈镜堂、冯君木等组织“石关算社”、“剡社”。1902年在上海又参与“通社”,研究数学、诗文及翻译日本、西洋科学名著与新政诸书达数十种,曾风行一时,传诵颇广。其间,1901年陈训正还赴日本访求科学图书仪器,并以所觅到的蚕桑良种带回,从事研究与实验。后不久即加人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革命事业。

沪上办报宣传革命

  辛亥革命前,当孙中山先生致力于扩大同盟会在国内的政治影响、把报刊宣传工作的重点,由海外转向国内时,陈训正积极响应,于宣统二年,在上海创办了《天择报》,自任社长兼总编辑,汤寿潜(曾任;临时政府交通总长)任董事长。经常撰稿的人有柳亚子、陈布雷等,该报发表了大量攻击清朝政府和亲贵内阁的文章,揭露清政府媚外残民的种种罪行,宣传民主革命,声光烨烨,有推进革命之劳。民国成立之日,孙大总统就职时的《告友邦人士书》,即由该报首先发表。《天择报》与当时于佑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相伯仲,成为同盟会在上海的一个重要舆论宣传阵地,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上海地区深受读者欢迎的报纸之一。

  袁世凯窃位后,孙中山先生倡导实业救国,陈训正为阐扬先生批民生主义,与赵家艺等于1912年在上海创设“平民共济会”,刊印“生活杂志”,提倡节育,禁止早婚、办组合(即今之合作社),并主张粮食国营等等,在当时颇具识见,为时人竞相传诵。

  1920年,陈训正与赵家艺等在上海又创办《商报》,他自任社长,主持编报大计,在创刊宣言中,公布三大信条:一、对于全世界,代表本国之利益而发言;二、对于本国,代表人民利益而发言;三。对于社会,代表商工业者而发言。次年,总编戴天仇因结婚请假,

  由陈训正的堂弟陈布雷代主笔,他以犀利激进的文笔,撰写坚持反帝、反军阀、反专制的大量政论文章,政论中外时事,时有卓见,令社会耳目一新,可谓名噪全国。《商报》一度成为与当时《申报》、《新闻报》鼎足而立的新闻媒介,这份报纸后来还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

兴办教育 解脱“堕民”

  陈训正对于兴办教育事业,可谓殚精竭虑。早在1904年间,他就与卢鸿沧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又与赵家艺于原月湖书院旧址改建宁波府师范学堂,又与钟观光等办女学,后为省立第四师范与县立女子师范。1905年至1911年间,陈训正在担任宁波府教育会副会长期间,在甬属六县中,共兴办中小学达三四百所。宁波光复后,与陈谦夫、赵家荪等创办私立效实中学(现为浙江省重点中学之一),培养出人才无数。此外,陈训正还首创职业教育,创立中等工业学校,被推为校长,附设实习工厂,并设艺徒班,以培养贫寒子弟求艺自给,毕业后不愁生计,亦有进入科技界的。与此同时,陈训正又筹款增设附属初中文化班。1931年后,学校改为省立,陈训正自筹资金增设的附属初中改名为私立正始初级中学,校名取其训正作始之意。1917年陈训正还与天童寺八指头陀共同发起成立僧尼教育会,经费多由新出家受戒法名安心头陀(俗名傅宜耘)到南洋各地募捐而来,实为一种新创的职业教育。学校设置多类学科,量才分配有关学科毕业生去向,成效卓著。他们还筹建“宁波佛教孤儿院”,陈训正任院长,至1926年冬,共计收养孤儿达268人,自初办到人民政府接管为止的32年间,收容人数远远超过本县其他孤儿院,其中成材者甚众。

  最为突出的是陈训正当时克服种种封建势力的阻挠,毅然为“堕民”脱籍办学。

  所谓“堕民”,据传为南宋降将焦光瓒所部之后裔,被当时统治者贬为贱族,世代只能从事最低下的职业。如男的只能做轿夫、吹鼓手之类的活;女的也只能做伴待新娘、为新娘修饰、拎篮等低人一等的活;还不准他们与非堕氏通婚、不得应科举、不准捐官任职,子弟虽有才智也不准他们人学求进。陈训正早就认为,这是一种不平等、不人道的社会陋习,应予革除,恰好一位实业界朋友卢鸿沧,亦存有移风易俗、拯救堕民之心,乃由他俩首先倡议,偕同省内名绅联名呈报朝廷,请特旨开放堕民。1904年(光绪三十年),颁旨准奏,宁绍两地堕民遂得解脱。

  之后,由卢鸿沧出资,陈训正亲任校长,两人联合创办“育德农工小学堂”,招收脱籍子弟人学。陈训正自编教材,首先施以“人格教育”,并亲自撰写学堂校歌,歌词日:“堂堂亚东,怏怏大风,四明佳气横青葱。闻越中子弟,谁人不是文明种?里消红灭,何堪父老尚痴聋?撞破自由钟,责任如山压肩重,唤起人间梦。民权挽补天无功,愿同胞大家努力,一雪奴才痛。心肠菩萨胆英雄,福我众生众。”

  数百年来深受封建势力压迫的“堕民”,从此获得解放,陈训正和卢鸿沦为争取“堕民”脱籍之举,获得成功,时人比之为美国林肯之解放黑奴。堕民进人育德小学毕业后,有升人大学的,也有以后成名的,有一位名叫李钦予的学生,因成绩优异考上了大学,陈训正有时以稿费接济,后来李成了工程师,陈训正还与之介绍结为远亲。这些贫贱出身的子弟,成材之后多不忘陈训正的师恩。

陈训正的诗文

近现代:陈训正

徙倚楼兰春眼困。苦楝花开,㒸断番番信。柳外余霞红不尽。

伤心又是斜阳近。

絮影飘摇生夕晕。惨绿尊前,乱入愁人鬓。别意弥天难问讯。

浮花浪蝶飞无准。

近现代:陈训正

试向楼头遥一睇。月转天空,似露微微意。木落秋高风未已。

一声雁唳人千里。

还忆年时春乍起。佳约从头,数到秋声尾。今日寻君霜叶底。

泼天虫语凉如水。

近现代:陈训正

秋叶湾头秋水至。淼淼愁波,目断斜阳里。此去关山何处是。

弥天牢落征人意。

断泊芦花飞乍起。却被西风,吹皱逢逢水。水色天光秋破碎。

一时都摄孤帆底。

近现代:陈训正

头颅如许,竟青丝消尽,居然霜意。看镜何劳勋业问,妄想年来都废。

小技雕虫,奇文吐凤,自玩还堪喜。閒情多少,浮云过眼而已。

回忆剡社当年,风流裙屐,标榜相腾起。邺下才人谁健在,不分凋零如此。

我亦穷愁,荒荒岁月,四十无闻矣。豹皮留在,未知留与谁氏。

近现代:陈训正

絮影摇晴,菭文坼冻。小莺溜过两三哢。碧桃花下一相逢,春泥湿透鞋头凤。

细雨朝朝,新愁种种。纤腰不耐罗衫重。秋千架上立多时,身轻只待东风送。

近现代:陈训正

只道春归归尚早。几度听莺,人倚莺声老。故国山河青未了。

夕阳冉冉生芳草。

算是今年春事好。春落天涯,游子何曾到。至竟东风难破笑。

蘼芜山下行人少。

近现代:陈训正

漻泬人间霜信后。夕树离蝉,已过秋时候。河影湛湛天欲漏。

孤城斜倚星如斗。

城上乌啼人白首。城下寒潮,带雨声声骤。半死归心还扣扣。

无端海气生襟袖。

近现代:陈训正

草缀红心,枝垂翠影。几番寄到春归信。荼蘼一院尚开迟,夕阳已在花阑顶。

乳燕心猜,流莺舌佞。沐兰芳约浑难定。阿谁卷上水精帘,风尖不管佳人病。

近现代:陈训正

最撩人、雨边虫响,宵来催做凉意。凭阑听取浑无赖,一段秋心捣碎。

风未已。又瑟瑟楼头,铃语支更尾。蓦然忆起。忆月色那时,流光无碍,照万里千里。

曾携手,几度高楼倚徙。天边昙誓犹记。无端报罢铜街鼓,一霎鸳鸯欢坠。

今已矣。纵朔雁归来,莫寄相思字。还须梦里。觅个去年人,倾心接膝,与话去年事。

近现代:陈训正

钿蝉金雁夜停场。乍是新霜。无端花犬惊寒吠,似那人、窥玉登墙。

偷眼帘前相觑,泥他亸过回廊。

疑云疑雨煞思量。不是荒唐。记曾避面芙蓉里,有回风、兜得衣香。

心逐麝尘飞遍,池亭四角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