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人物生平

  石介出生于一个“世为农家”“豪于乡里”的聚族而居的大家庭,其父石丙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进士,“专三家《春秋》之学”,“仕至太子中舍”,官至太常博士。石介“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二十多岁时,他北游魏地,到宋初古文家柳开的出生地瞻仰柳氏遗迹,后又南下宋城(今河南商丘),进南都学舍,跟随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诵读诗书。天圣八年(1030),二十六岁的石介中进士,任郓州观察推官。

  石介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生。故里在今泰安市徂徕镇桥沟村。其地,负泰山、挟徂徕,汶水注其后,经其西,负山面水,环境优美。石氏家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至石介时,家族日益繁茂,至其父辈已十六院。据欧阳修《徂徕先生墓志铭》,石介“世为农家”,父亲石丙,“专三家《春秋》之学”,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御前擢第,仕至太子中舍”。石介少时所受的教育已不可考,但精通三家《春秋》学的父亲对其以后的治学方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小官僚的家庭背景对其成长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由于石氏是个合族聚居的封建大家庭。他为照顾家业,“乃泣别庭闱,远来田园,学老圃老农之事”(《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七)培养了石介自立和体恤他人的优良品质。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石介二十三岁,在应天府读书求学于范仲淹。当时,晏殊知应天府,重视兴学育人,且适逢范仲淹因母丧居于家,晏殊延请为应天府书院掌学。石介于此时来到应天府,从范仲淹学,受其教育和影响颇深,这为他此后能够在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得中进士,成为北宋初年重要的思想家奠定了良好的学识基础。并因为有这一段从学范仲淹的经历,石介在心里把范氏当成自己的道德和学问之师与益友、同道。由于范仲淹的声誉,四方青年都纷纷慕名而来,一时出了许多人才。所以到了庆历新政时,他们都成了范仲淹改革的积极支持者。

  青年时代的石介笃志好学,清苦自甘。“寓学于南都,其固穷学,世无比者”。 王渎听说他贫穷,便把会客时的美餐送给石介,石介说:“早食膏粱,暮厌粗粝,这是人之常情。你赠送的美餐,我不敢受”,宁可贫食粗粝,以继苦学。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石介游历河朔。满怀激烈心情作《过魏东郊》诗一首,对柳开极度追慕之情溢于言表。至誉为“事业过皋夔,才能堪相辅”。石介对柳开的赞美,不仅限于古文的道统方面,推戴他“著作慕仲淹(王通),文章肩韩愈”;而且颂扬其武略:“帐下立孙吴,尊前坐伊吕。笑谈韬钤间,出入经纶务。”这反映了青年时代的石介,不惟具有齐鲁之邦的古文传统,而且不乏北国少年的尚武精神。“匈奴恨未灭,幽州恨未复”更是出于青年石介对于国家、民族命运极度关注和历史责任的自觉。

  天圣八年(1030年),石介二十六岁,“进士及第”授将仕郎、郓州观察推官。景祐元年(1034年)郓州秩满,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通过士建中介绍,石介与孙复一见如故,景祐二年(1035年)冬,石介为其筑室泰山之麓,创建泰山书院(泰山书院在中国学术史和教育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作是宋明理学的活水源头)。此后两人成为亦师亦友同道人。是年冬,杜衍推荐,石介辟为御史台主簿,旋以上书“以赦书不当求五代及诸伪国后”为借口,罢而不召。实际原因是新帐老账一起算。石介性格耿直,敢言直谏,“指切当时,是是非非,毫无顾忌”,仁宗皇帝赵祯少年登基,不免好色,而又自尊心极强。石介指责皇帝“废郭皇后,宠幸尚美人”“渐有失德”“妇人朋淫宫内,饮酒无时节”。石介被罢,当此原因。

  宝元元年(1038年)石介南京秩满,以父年老(石父丙已七十岁),代父远官,遂任嘉州军事判官,是夏入蜀,一路上写了大量的即景咏怀诗歌。到任才一月,因母亡,即归家奔丧。“垢面跣足”,“躬耕徂徕山下”。石介身在徂徕,心忧西北边事,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忧虑心情。“平生读诗书,胸中贮经纶。薄田四五亩,甘心耕耨勤?依锄西北望,涕泪空沾襟。(《偶作》)提醒朝廷:“吾尝观天下,西北险固形。四夷皆臣顾,二鄙独不庭… …孽芽已滋长,蛇豕极膻腥。渐闻颇骄搴,牧马附郊垌。”民族危机,忧心满怀。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石丙亡故。居父母丧期间,石介在徂徕山长春岭建“徂徕书院”开馆授徒,以《易》教授诸生。

  庆历二年(1042年)夏,石介服除。因杜衍再次推荐被召国子监直讲。于是太学大兴,生徒由原来二三十人骤增至数千人,“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徂徕先生墓志铭》欧阳修)。古文运动在国家最高讲席蓬勃开展起来。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杜衍等人皆任高官要职。四人以天下国家为重,日夜谋虑,思致太平,范仲淹提出“明黜徙、抑挠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法令,这就是“庆历新政”。石介对此欣喜若狂,精神振奋,认为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曰:“此盛事也,歌颂吾职,其可已乎!”赋《庆历圣德颂》,赞革新派,贬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石介的行为使夏竦等人深深衔恨在心,自此成为死敌。颂刚脱稿,孙复就对石介说:“子祸始于此矣!”

  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二十日,石介因韩琦荐之“直集贤院”。夏竦为解切齿之恨,便从石介开刀,进一步打击革新派,他命家中女奴摹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内容是革新派计划废掉仁宗另立新君。范仲淹等人有理也说不清,只好请求外放,变法遂告失败。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等人被保守派诬陷搞“朋党”活动,革新派相继罢职,石介也在“朋党”之列,成了众矢之的,外放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任通判,未到任所旋即于庆历五年(1045年)七月病卒于家,终年四十一岁。

  石介死后,夏竦等人并未甘休,欲置革新派于死地。当时,徐州孔直温谋反,败露后被抄家,石介过去与孔直温的来往书信也被查抄出来。夏竦借此大作文章,向仁宗说石介其实没有死,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去了,富弼做内应。这一招确实狠毒至极,宋仁宗便派官员去发棺验尸,庆历五年(1045)十一月和庆历七年(1047)六月两次下令核查存亡实况,有长者之风的知兖州杜衍、提点京东刑狱吕居简和见义舍身青年才俊龚鼎臣具保,幸免发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事件。欧阳修对此义愤填膺,在庆历六年(1046)写下了一首三百五十字的五言长诗《重读徂徕集》,诗中写道:“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 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 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 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 书于苍翠石,立彼崔嵬巅。”此诗呼天抢地,感人肺腑,后人称誉:“英辨超然,能破万古毁誉”。

  石介去世不久,乡人为他和孙复建“鲁两先生祠”以示敬仰之情。

教育贡献

  石介的一生大多数时间是从事教育活动,开办书院,主持地方学官,终其一生不遗余力。

  景祐元年(1034),石介调任南京留守推官,兼提举应天府书院。

  景祐二年(1035)石介在东岳庙(今泰安岱庙)东南隅的柏林地兴建学馆,孙复名其为“信道堂”。其旧址今在泰安城内岱庙汉柏院的南部。后来由于岱庙扩建,信道堂址并入岱庙院内,于是又到泰山中麓凌汉峰下重整院落,修葺房舍,构筑厅室,聚徒讲学,这就是“泰山书院”,又称“泰山上书院”。

  康定元年(1040年),石介在徂徕山居丧期间,于徂徕山长春岭创建“徂徕书院”以《易》教授诸生。

  庆历二年(1042)以后,石介、孙复相继入国子监直讲,太学兴盛,弟子们也相继出山为官,泰山书院主持乏人,渐趋衰落。明朝弘治年间,曾在其旧址重建书院,嘉靖间,为祭祀孙复、石介二人建有二贤祠,隆庆间,增祀胡瑷,称三贤祠。1995年泰安市政府把泰山书院修葺一新,重现古老风貌,与大兴书院讲坛有积极的意义。泰山书院、徂徕书院的学风开宋明理学之先声。尊师重道,不计较职务高下。当时孙复是一个累举四次不第的秀才,落魄不得志。而当时石介却早已进士及第,并且历任郓州、南京推官。二人功名及职务、地位诸方面都有高下之分。石介却不以为高,却推尊孙复的学问和道德,拜孙复为师。

  石介基于“明道致用”这一根本思想,释儒弘儒为己任。其思想虽不够系统圆熟,但于传统经学营垒中启“好议论”之风,实开有宋理学风气之先。他对后世理学发展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其思想学说“一出于孔氏”,抬升了儒学的地位.二是提出了一些供后世理学家继续探讨乃至借鉴的命题和思想萌芽。

  泰山书院在讲论儒家经典时已抛弃了汉唐儒者所孜孜的章句训诂之学,而以阐发大义为主,并对经典传注的不合理成分展开了批判和否定。

石介的诗文

宋代:石介

李唐元和閒,文人如蜂起。李翱与李观,言雄破奸宄。

孟郊及张籍,诗苦动天地。持正不退让,子厚称绝伟。

元白虽小道,急名愈弗已。卒能霸斯文,昌黎韩夫子。

吾宋兴国来,文人如栉比。黄州才专胜,汉公气全粹。

晦之号绝群,平地走虎兕。谓之虽駮杂,亦文中骐骥。

白稹洎卢震,江沱自为水。朱严兼孙仅,培塿对岳峙。

卒能霸斯文,河东柳开氏。嗟吁河东没,斯文乃屯否。

汨汨三十年,淫哇满人耳。粤从景祐后,大儒复倡始。

文人如麻立,枞枞攒战骑。徂徕山磊砢,生民实顽鄙。

容貌不动人,心胆无有比。不度蹄涔微,直欲触鲸鲤。

有慕韩愈节,有肩柳开志。今读禹功文,予戟寒相倚。

实光千里高,飞出破屋里。龙音万丈长,拔出重渊底。

雷霆皆藏身,日星或失次。我惭年老大,才力渐衰矣。

禹功气奔壮,今方二十二。前去吾之年,犹有十四岁。

今读禹功文,魂魄已惊悸。更加十四年,世应绝俦类。

卒能霸斯文,吾恐不在己。禹功幸勉旃,当仁勿让尔。

宋代:石介

村居何所适,种木树桑梓。田园绕家舍,远不逾十里。

款段足乘骑,代步而已矣。但识畜驽骀,安知有骐骥。

腊月北风寒,太行山色紫。君命急如火,城头见烽燧。

雪深马僵倒,十夫扶不起。军法有明训,后期者诛死。

倚鞍思骏骨,抚辔念绿駬。求之不可得,觳觫满眼泪。

旁闻负薪叟,窃语相讥刺。居安常念危,在险如处易。

临难始求济,狼狈徒劳尔。有备则无患,古人垂深旨。

平居无事时,华厩深秘邃。善谷与丰草,秣饲十厩吏。

驽骀饱相枕,素餐不知愧。伯乐能识马,每来加劝说。

飞兔与騕袅,日牵在都市。为爱千金资,贪吝不肯置。

今日临艰难,努力自勉励。

宋代:石介

邻家不选医,医无救病术。朝一医工入,暮一医工出。

有加而无瘳,遑遑不安室。吁嗟邻翁愚,予为病者恤。

瞽医一日更千人,盲药何能疗沈疾。

宋代:石介

吾尝观中夏,地平如砥石。幅员数万里,车马通辙迹。

帝宅居土中,紫垣当辰极。长江断其南,绝塞经其北。

东海西流沙,天为限夷狄。三代千馀年,天子虽务德。

实以险为恃,四夷皆潜匿。汉唐德稍衰,地胜岂殊昔。

暂来还亟去,不敢窥城壁。石晋一失谋,六州沦胡域。

天地破扃鐍,山川无阻阨。贻尔子孙患,固知非远策。

桓桓周世宗,三十纂尧历。一岁破河东,刘崇丧精魄。

再岁复秦凤,不庭自柔格。三岁出南狩,王师拯焚溺。

江北十四州,取之如卷席。四岁征关南,曾不发一镝。

三州相继降,德声畅蛮貊。李昪请臣妾,钱镠修贡职。

帝欲因兵锋,乘胜务深击。直取幽州城,拓土开疆埸。

重收虎北口,复关闭寇贼。是时战屡捷,六军气吞敌。

平吴如破竹,成功在顷刻。惜哉志不就,暴疾生中夕。

帝宋承大宝,声名发丕赫。全蜀献土地,举吴上图籍。

荆潭与瓯闽,助祭来匍匐。开城纳江俘,御楼受晋馘。

区内一正朔,六州独割剔。愤愤柳崇仪,才宏包旦奭。

生长在河朔,耳目熟金革。旗鼓朝治兵,酒肴夜结客。

握臂说心诚,倒囊推金帛。客以豪杰士,遇侯颇感激。

往来达厥诚,生死愿效力。万德纳我说,洞然绝嫌隙。

事成已有萌,侯去何云亟。豪杰夜空回,帐中屡叹息。

我览此二事,天意终难测。抚卷一感伤,两眼泪潸滴。

宋代:石介

常欲饱煖天下人,其道未得一寸施。子有二亲皆七十,糠覈不充常寒饥。

昨日访我破屋下,具鸡一只酒一卮。子起却盘箸不举,吾亲未省曾食之。

对我嘘嚱涕泗下,孝子之心真可悲。子固与我同一体,相间岂复有毛皮。

顾子之亲则吾亲,吾亲冻馁无柰何。饱煖天下心徒为,送子出门成此诗。

宋代:石介

皇祖神武,畴敢戏豫。元年四月,筠叛于潞。皇祖跃马,至潞城下。

筠窘赴火,焦头烂胯。

宋代:石介

万动皆休迹,五更独鸣鞭。星霜结凄色,风霰过长川。

草暖犬犹睡,河冰马不前。城墙多有穴,村屋半无烟。

饿虎寒犹吼,妖狐怪不眠。山空乱猿叫,树折一鸡颠。

几处炉爣炭,何人坐有毡。崎岖转行路,凛冽逼穷年。

脚指两个落,衫裳百孔穿。嘘唏鼻才润,僵直手难拳。

身固冻不死,志当穷且坚。四方丈夫事,谁为泪潺湲。

宋代:石介

昆崙山最大,峨峨横绝域。黄河地下来,汹汹不可测。

河伯一发怒,擘开昆崙石。水出东北陬,浩渺无涯极。

平地水行疾,九州如咫尺。汤汤势滔天,黎元多沈溺。

上贻尧心忧,四岳举鲧塞。鲧用汩彝伦,九载无成绩。

尧怒不能治,遂行羽山殛。有子其曰禹,命使嗣父职。

洛中得龟书,九畴文甲坼。禹乃乘四载,周游视水迹。

百川各复道,九河皆开辟。禹功既已成,水患方兹息。

窃思大禹意,河九为远策。况云杀其溢,闻之孔安国。

三代逾千年,所以无灾厄。战国争土疆,诸侯用诈力。

迁徙无常岁,湮沦不可识。堤障遏水势,沟渠绝地脉。

禹道不复究,河流有壅隔。频为中国患,不国不安席。

从官徒负薪,河伯弗受璧。斫尽淇园竹,安救瓠子役。

民力殚将竭,国材耗亦剧。四方竞上疏,群臣争筹画。

田鼢方为相,书来多持扼。岂顾天下利,惟以私田惜。

贾让不为用,延年亦见斥。如何圣人功,千载复不得。

皇宋运熙泰,四圣崇道德。百蛮皆臣顺,万物遂生殖。

七八十年閒,人不闻金革。惟兹澶滑郡,河决亦云亟。

常记天禧中,山东与河北。藁秸赋不充,遂及两京侧。

骚然半海内,人心愁惨戚。河平未云几,堤防有穴隙。

流入魏博閒,高原为大泽。良田百万顷,尽充鱼鳖食。

救之成劳费,不救悲隐恻。吾君为深虑,不食到日昃。

我忝窃寸禄,素餐堪自责。不负一畚土,私辄逃丁籍。

又无一言长,万分有裨益。与世同浮沈,随群甘默默。

亦或中夜思,斯民苦瘦瘠。四年困蝗旱,五谷饵蝥蠈。

年来风雨时,才得一秋麦。手足犹疮痍,饥肤未丰硕。

若待四体肥,斯民无愁色。不然寻九河,故道皆历历。

一劳而永逸,此成功无斁。或可勿复治,顺其性所适。

徙民就宽肥,注水灌戎狄。试听刍荛言,三者君自择。

宋代:石介

吾尝观天下,西北险固形。四夷皆臣顺,二鄙独不庭。

吾君仁泰厚,旷岁稽天刑。孽芽遂滋大,蛇豕极膻腥。

渐闻颇骄蹇,牧马附郊坰。吾恐患已深,为之居靡宁。

堂上守章句,将军弄娉婷。不知思此否,使人堪涕零。

宋代:石介

噫吁嘻!屈原放,贾谊投。晦之流,子望囚。古人今人皆不免,才能累身才反仇。

吾友仲渊少学古,胸中疏落罗孔周。点毫磨墨作文字,壮哉笔力追群牛。

三十青衫得一尉,尺泽寸波蛰长虬。清廉爱民复材武,一日得罪系滁州。

噫吁嘻!屈原忠臣楚之望,贾谊少年才无俦。晦之子望俱命世,麒麟头角争崔崷。

时不与兮将柰何,仲渊仲渊勿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