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合梁园住,快活煞几个白头父。指他家五辈风流,睡足胭脂坡雨。
〔幺〕说宣和锦片繁华,辇路看元宵去。马行街直转州桥,相国寺灯楼几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生能居住在开封古城,真是一大幸事,你看那几位白发老头,谈笑风生,快乐何似。他们中有的人祖上五代都生活在此,过惯了京城的安稳日子。老头儿们闲话起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城花团锦簇,繁华之至。
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人们都涌上御街去观赏灯市。从马行街直转至州桥,处处火树银花,耀如白日;更有几处灯楼格外壮观,坐落在那著名的大相国寺。

注释
夷门:战国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东城门,后遂成为开封城的别称。
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的园囿,位于今开封市东南。
胭脂坡:唐代长安地名
宣和:宋徽宗年号,即1119年至1125年。
辇路:天子车驾常经之路。此指汴京御街。
马行街: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名。州桥:又名汴桥、天汉桥,在汴京御街南,正对皇宫。
相国寺:原为北齐建国寺,宋太宗朝重建,为汴京著名建筑,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

参考资料:

1、天下阅读网.鹦鹉曲·夷门怀古

赏析

  起句“人生只合梁园住”,是模仿唐人张祜的“人生只合扬州死”(《纵游淮南》)的故作奇语。接着,以“几个白头父”的闲谈和回忆,来支持这一结论。这其实就同唐诗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一样,表面上是抚今追昔,实质上却充满了年光飞逝的沧桑之感。

  上片出现了“胭脂坡”的地名,这原是唐代长安城中的一处所在。作者移入“夷门”,正是为了影射出此地在北宋时期作为全国都城的事实。同样,“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曲中强调“他家五辈风流”,这“风流”无疑是属于宋代汴京的全盛时期。换句话说:“白头父”们是在演说和追念前朝,他们虽不是遗民,但父祖辈对于故国的爱国情感却一代代传了下来。这在元代是忌讳的,所以曲中的“快活煞”三字,只是作者使用的障眼法。

  白头父谈话的主题是“说宣和”,而且着眼于其时的“锦片繁华”。作为具有典型性的例证表现,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观灯。北宋汴京的元宵灯市,是天下闻名的,其时张灯结彩,火树银花,金吾不禁,连大内前的御街,也任由百姓和行人来往观赏。“辇路”、“马行街”、“州桥”、“相国寺”……“白头父”们如数家珍,表现出强烈的缅怀和神往。“宣和”是“靖康”前的年号,也就是宋徽宗在禅位做太上皇前的最后几年,下距北宋的灭亡已近在咫尺。老父们对他荒政失国的过失未予责备,却津津乐道他在元宵灯节的与民同乐,并以此作为“人生只合梁园住”的一则论据,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元代汉族百姓的民族情绪。“锦片繁华”在作者的时代已成为历史陈迹,诗人“夷门怀古”的用意与心情,可以想见。

参考资料:

1、天下阅读网.鹦鹉曲·夷门怀古

相关诗词

明代:李贤(原德)

世路升沈总是空,眼前何必恨途穷。青春已尽荣亲孝,素节应存报主忠。

月下寒声闻戍角,天边秋色见归鸿。感怀未许多惆怅,心事期同塞上翁。

依旧春风,料当初王谢,依旧人家。捎将隔年,绛楼辛苦天涯。

巢痕试觅,好楼台、别样繁华。谁唤醒、乌衣梦境,是邪难道非邪。

贴地休夸轻俊,尽珠帘卷起,人面今差。香泥欲衔又住,怕惹惊沙。

双双倩影,傍昭阳、不及宫鸦。相慰藉、从头领略,者番细雨桃花。

吴刚伐桂年年事,丛桂花多引秋思。广寒宫殿太珑玲,霜兔杵药期久视。

素娥独处厌岑寂,往往炫服走人世。世间儿女竞婵娟,箫管中秋沸吴市。

太史书言月当蚀,蚀尽清光夜交子。眼见凶蟆怖色相,狰狞便恐修罗是。

钟漏未稀且行乐,步上酒楼啖羹胾。高寒月府本邃密,经始当年劳万指。

老兔从容布三窟,骇机触发中逵死。月中依旧谱仙乐,擪笛人来曲偷试。

晶盘皎洁世所爱,撞坏端忧出纤稚。累累金粟充天库,燄燄佛桑照海水。

孥云伸手掩众目,鞸曰弯弓亡羿矢。阎浮世界掌上换,尘寰好梦知何似。

举头见月仍笑靥,讵信沦没从今始。天街列烛送归骑,卧看桂影收窗纸。

微雨连宵惊客梦,春寒水远暮江愁。吾生碌碌仍为客,人事迢迢不自由。

眼底白云迷处所,望中鸿雁莫沉浮。此身共有艰难计,忽见飘摇水上舟。

灵雨濛濛幻态轻,惊魂想像逝怀倾。愿将玉佩遥相逐,脱骨逍遥水上人。